010-85986299
传统文化与当代VI设计的关系

  记得某位平面设计界的大师曾说过的话:“现在已不是产品贩卖的时代……”这也许预示着一个时代的进步。而放眼纵观我们这个时代的产物,当我们游走在大街小巷,坐在记程车里,忙碌于高档办公楼宇间,甚至飞行在几万英尺的高空。五光十色的商品信息像一股股无法阻挡的热浪扑面而来,报刊,电视,广播,互联网…… 毫不吝啬地涌入我们的眼睛,阻滞我们的呼吸。繁忙的都市、宁静的乡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设计行为无孔不入。

  当代设计

  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将人们裹挟着卷入了一个个性商品的时代。而我们也开始逐步认识到,设计才是商品社会的立国之本。

  广义上说,设计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现代化”的问题,也就是审美品位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 的要素其中有两个重要内容,即:审美素养和创造能力,或者说,在审美修养控制下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于现代社会,意识到设计这个领域的价值,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对设计师来说,更是一个鼓舞。而从领导到每一个市民真正认识到设计背后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设计对一个城市乃至国家发展的所具有的重要性。而从狭义上讲,设计这一概念是跨行业,跨门类的一个综合性的特殊行业,如果说社会和企业比喻为硬件的话,那么设计就是几乎涉及到所有行业的最重要的软件之一。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更是不可或缺的。它是提升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企业、一个品牌、一个产品素质的重要成因,尤其是品牌和产品,它能够赋予其不可估量的巨大附加值,为什么同一种产品有摆地摊叫卖的也有在豪华商店里摆在玻璃柜中价格高出十几甚至几十倍的卖?

  我想说的是,设计是中国有待于开发的一个巨大的产业。

  当代对设计的认识偏差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史,但真正的大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其增长速度为世界瞩目。中国的设计产业是国内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但是另我们堪忧的是,我们的设计产业所遇到的两难境地。上海产业发展需要设计来引领。然而,对“设计”概念的误解和认识偏差,却成为一大羁绊。

  目前对设计的认识偏差反映在我们的设计师身上,表现为将设计看作是一种纯粹个性化的艺术行为,其设计脱离市场,脱离生活,它可能因造型奇特而成赛场得奖者,却得不到市场的青睐,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意识偏差反映在我们的企业里,其表现是将设计人员视为“工匠”,设计师必须屈服于研发与制造部门对于产品的看法,设计只是点缀,是附属品。由于缺乏对产品设计进行整体、系统的策划与推进,致使设计创新始终停留在分散、孤立、单件操作的低水平上,除了阶段性地对销售产生一些影响外,对企业品牌形象的整体提升并无贡献。而意识偏差反映于社会,就表现为设计产业的重点有所偏斜。在首饰、包装、服装、海报广告等等行业得到大力发展的上海,相对更迫切的领域则是大工业的设计。上海设计和制造的自行车、缝纫机、家用电器等工业品曾经创造过辉煌,现在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更需要靠设计来实现产品高附加值、高利润。

  意识影响行为,不同的对于设计认识上的偏差影响了整个设计行业的发展,局限了设计师的自主创造性,局限了设计作为自由人的意义。我想要破除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好比要破除封建迷信一般,要将设计推入一个全新的领域,我们不但需要大量专业的人才,更需要包括决策者和民众在内的全民意识和水准所构成的巨大基础和推动力。

  集体补课时代

  为什么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往往精于常规、技艺精熟,却匮乏于创造精神与创造思维?我们有国家一流的科学家发明的高科技产品,从外观到品牌宣传品视觉上真是残不忍睹。许多搞美术的人不懂美,在国内是非常普遍的,但是我们熟视无睹。因为缺乏现代意义上的设计审美和品味,所谓高学历的“土包子”比比皆是。这些问题都使得我们无法忽略一个问事实,那就是对于美学,美感,领悟力,个性以及自由自主的培养。谈到这个"美"字,蔡元培在二十年代就提出一个口号: "以美育代宗教"。回头来看,将近百年,对于当代社会,这还是一句非常响亮且实用的铭言。而陈绍华也说:“中国设计的根源问题是创造力与审美教育的缺失,我们应该从普及和提高社会大众的审美意识出发,通过大众的品位的提升,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社会化的创造力的提升,是需要通过教育、通过社会的普及来完成的。”

  经历百年,缺乏个性和创造性仍是我们民族文化精神中致命的症结所在。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层面,就会相应得提出高要求,全面素质的要求,但素质不仅是文化素质,若是拿专业的设计人才来说,还需要从个人的对美的观点以及领悟力来说。那些真正具有学术造诣的、有国际眼光和前瞻性的,那些有深度、可以从战略的眼光给予更多的发展性的建议以及作品的人才,那些知美、懂美、善用美的人才是现今社会,当代设计界急需的人物。

  而在精警了个体之后,社会又该提供怎样一个恰当的发展的空间和氛围来培育这样一种文化呢?陈逸飞先生提出:在许多国家,不但有大量的培养视觉设计类人才的学校,源源不断地为视觉产业输送新鲜的创意血液;此外,还有一个由设计师、制造商、最普通的消费者、艺术评论家、学术活动策划人等诸多社会力量构成的严密的设计系统,将设计变为产品,并推向社会大众,保证设计产业的良好运行。在我们的城市之中,几乎没有真正的所谓设计系统的建立,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有序而科学的流程,让许多设计人才的有趣构想转变成大众生活的一部分。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新的创造,与新的设计体验还远远不能构成整体而强大的社会力量。这不能不说是某种层次上的落后,如何建立设计系统的循环状态,以更新的,更为优秀的设计作品改变我们所处城市的社会生活面貌,不但是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且还是各种社会力量需要积极参与的,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设计产业,需要全社会的响应为支点。我认为:以鼓励和确认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把人的最大价值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为目的,才是整个社会应该对于设计系统的一个大环境的营造。因人的需要而需要,这是需要一定过程的。

  社会人在成长的同时,各方面的意识和需求,及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同时增长着,而“设计”则是这个时代文明发展进程中必需的产物。因时代也随着人类的进程而不断步入新的阶段。人们的口味越来越挑剔,眼光越来越毒辣,需求越来越多。这不仅是对于社会的要求,也是对于人类自身的要求与良好愿望。

  陈逸飞先生说得好:现在不是一个出大师的时代,我们需要集体补课。
与传统美一起吐故纳新

  纵观人类发展史,凡是崇尚个性、自由、民主、鼓励创造的民族、国家或朝代,必定是兴盛、繁荣的;反之,若是埋没个性、限制自由、独裁、缺乏前进动力的民族,肯定是落后、衰败的。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傲人的文明史,曾经辉煌过,但也曾经因为思想闭塞、刚愎自用、盲目排外等等民族的劣根性,致使三百年的衰败。彻底清除我们民族文化里糟粕!这是我们炎黄子孙深刻体味到的真理。

  某位业内人士曾准确得道出了症结所在:“……在我们民族文化的血脉里,对创造性的价值,是一种御用性的肯定,而不是崇尚性的膜拜。”这翻话的确精辟。

  中国历史上,自秦朝建立,从来都是崇尚权力而非知识的社会。秦朝有焚书坑儒,之后各朝代都有对于政治权利绝对控制下的对于文化的压制。而所有历史上创造伟大而灿烂作品(如中国古典建筑,与中国同名的china陶瓷等等),这些大师往往都是佚名,而那些灿烂文明的声望却属于那个朝代的统治者。而这些真正的大师们在历代统治者的眼里只不过是工匠、苦力而已。顶多加上“御用”两字,成为高级工匠。可见,我们的民族文化中缺乏一种崇尚个性,崇尚人的自由创造价值的气魄。而当代设计,需要的正是这样一种气质。

  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吐故纳新的过程中,恰当的教育可以令到一个民族重新焕发光彩。于是说,提倡将设计当作是一种文化,作为全民基础教育,就如邓小平同志曾经提出的教育理论,他是我们民族当之无愧的总设计师,因为他引领我们走出了一个灰暗,没有动力的时代,步入了一个多元的,多彩的新时代。而如果说,邓小平是引领社会转折的导师的话,那么接下来我们又该如何更好得去与社会共同前进?答案在我们自己。
寻找传统设计中新鲜的血液

  历经沧桑百年,我们凭借不折不挠的劲头逐渐在世界上走出了自己的路。人言: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的悠久传统,虽带给我们束缚与不够开阔的观念,但若是摈弃腐旧,提炼精华,我们的脚步似乎还不晚。

  中国的陈逸飞先生提倡“大视觉,大美术”,倡导进行视觉产业;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英国可以没有首相,但是不能没有设计”;设计先导的国策使日本在二三十年之内迅速崛起;几乎所有的观察家都认为: 设计就是生产力 。

  翻开中国短暂的平面设计史,陈绍华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在他的设计历程中,令得他崭露头角的是《绿,来自您的手》。而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陈绍华的则是 2000年他设计的太极人形、中国结的申奥标志。而从申奥标志到候票,历经了设计风格由简单的灵感到招牌似的 “中国风”的成熟气质的蜕变。中国的传统元素一直是陈绍华贯穿始终的元素和一个不卑不亢的主题。包含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有大象无形之气度。有中国人的自信和气魄在里面。也符合当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设计师的使命感

  设计大师陈幼坚曾说过一番话:“平面设计的历程就如马拉松赛跑,是一条既漫长而又充满挑战性的道路。那些获奖无数的运动健将,不只单靠一副天赋的良好体魄才‘上位’,亦要配合后天的悉心栽培和毅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成果。平面设计师要成功,亦如运动健儿般,只靠天资是不够的,一个人如没有全力付出精神、时间和努力,成功是不会发生的。” 事实是,中国人并不缺失设计上的天分,如果将中国当代的设计师们都比作一个个未出生的婴孩,那么除了妈妈的哺育,整个生存环境的问题以外,还要靠自身的努力,才能像雏鹰一样破壳而出,才有雄鹰展翅飞翔的机会。

  而另一位设计大师曾将设计师比作为他人度身订做衣服的裁缝。是要别人穿起来舒适,看起来美观,又合他的心意。设计就是为他人度身订做。这套观念是一个设计师亦须要有的。也应该是设计师的使命感。用心付出,设计并非只为做而做,终要以人为本。在当下的设计视野中,如何让消费者愉快得穿上设计的“外衣”?试问,有几人!

  总结论点:传统是立国之本,而设计则是立市之本,我们要做的不是保留,或者模仿,也不是一味的追逐或者崇拜,我们的使命在于,要创新,要意识到传统值得保留的地方,妥善利用。以我为我的追逐目标,突破自我才是上策。

返回顶部